-
12月04日
-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袁贵仁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从“论人性”“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主体性”“论人的需要”“论人的价值”“论人权”“论人的自由”“论民主”“论平等”“论公正”“论人的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人学”的丰富性。
第一,关于人性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且是历史的。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多方面地、充分自由地和协调地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也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第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作人、当作主体来看待,要“绝对承认人格原则”,反对蔑视人,只把人看作某种“手段”。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当一个主体能够在自然、社会、自身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时候,他才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完整的主体”。因而,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二、高校历史教育是沟通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纽带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论战,特别是其中对“人之所以为人”等论题的探讨,极大促进了国人对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发展进步,它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一个国家和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因此,重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
历史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要变得无限地关心”,承袭怎样的人类文化、发展怎样的人类文化的问题。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重构大学生人文精神、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强化历史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片面理解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政治教育功能,历史教育的工具性逐渐被强化。这首先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社会发展史”这一门与历史相关的课程。1953年又将原来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9年以后又改为“中共党史”。“文革”后,各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鲜明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但从1995年开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又不再设置历史类课程。这次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承担着历史教育的功能,将其纳入大学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适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发展和改革,它是沟通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纽带,对于重构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天赐良机。
三、“教给大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重构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早在1923年11月29日,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浩如烟海的“史书”并非历史,而仅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旧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亦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实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强调了两个字—生命。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高校历史教育自然也具有毋庸置疑的生命性,它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这也正是重构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高校历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但目前的高校历史教育内容往往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只剩下了干瘪的条条框框。那么我们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否触动过学生的情感,他们是否曾经为历史人物的不朽精神而激动而鼓舞?我们感慨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缺乏爱国心,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但是我们在训巾国近现代历史时,究竟训出了多少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不朽精神,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感慨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精神颓丧,整天沉溺于歌舞厅、游戏厅和网吧,但当前高校的历史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历史情感资源的挖威尼斯人体育注册,威尼斯人在线登入网站,威尼斯人app苹果版掘和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历史教育内容乏力,概念空洞,毫无情感可言,这样的历史教育根本不可能达到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文教育目的。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努力建构一个有思想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纲要”课程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一方面,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8-10个研究专题,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研究专题,撰写研究报告;另一方面,巧设问题情境,开发“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列举史料、设置历史情境、从历史发展来说明现实问题、相同或相似历史知识的比较整合等多种方式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进而引发学生深刻、活跃的思维。
其次,强化情感体验。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训座的形式。在设置专题时,可以把每一个专题和相关的历史人物结合起来,通过训述历史人物身前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用历史人物本身的眼光看问题,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自己去感悟、思索,用学生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去评价其行为。
最后,确立新的考核机制。在命题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尽量增加考查学生有无独特的见解,能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减少死记硬背的命题。为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采取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措施。除期末考试按学校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外,平时考核次数由少变多,比重由小到大,可占到总成绩的6O%-7O%;逐步推行书面考试和日头考核相结合,日头考核形式主要有课堂发言、演训比赛和日试等。
浅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个人威尼斯人体育注册,威尼斯人在线登入网站,威尼斯人app苹果版的发展
论述美国“新史学”的先声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分类: 威尼斯人体育注册
本文地址:http://www.dedecmsmb.comhttp://fabianvercuiel.com/weinisirentiyuzhuce/52.html